欢迎来到 30个真人交往技巧图片-懂你百科
全国咨询热线:993-986315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毛毅:修剪天坛里的“活文物”
  来源:30个真人交往技巧图片-懂你百科  更新时间:2023-12-03 15:24:53


天坛公园园林东队树班班长毛毅。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毛毅 ,北京天坛公园园林东队树班班长,文化1997年到天坛公园工作 ,守护主要负责天坛公园树木养护。人丨天坛古树是毛毅珍贵的“活文物”,是修剪天坛敬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毅结合天坛公园古建形式,天坛开展国槐、活文物龙柏 、北京花灌木等各类乔灌木的文化整形修剪,调整树形  、守护提高树势、人丨迎合天坛文化风貌 ,毛毅制定树木整形长期计划,修剪形成独特园林景观 ,突显出天坛建筑的特点 。2020年,他获得北京市第五届职业技术大赛园艺修剪(金剪子)金奖。

古树是天坛敬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652株古树和4万株各类树木以苍璧礼天的特殊寓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皇穹宇西侧的“问天柏”兀立挺拔,有“屈原问天”之名;回音壁外西北角的“九龙柏”古朴苍润,树干间沟壑如蟠龙缠绕;神乐署显佑殿西北角的“神乐槐”枝繁叶茂、荫盖半庭……可以说,天坛公园的每一棵古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

每天,天坛公园园林东队树班班长毛毅都会背着腰包 ,在园中遛上一圈 ,腰包中装着剪刀和手锯 。要是发现蓬乱的枝叉,他会及时修剪,避免雨水侵入树枝 。春天 ,他经常低着头,通过查看地上的蚜虫分泌物,判断哪棵树需要防治;夏天 ,他又时常仰着头,查找绿叶间的网幕 ,确定是否有美国白蛾 。

作为古树守护者,毛毅不仅要养护好天坛古树这一“活文物” ,还要呵护好壮年树木 ,为未来的古树培养后备资源 。


7月25日 ,天坛公园,毛毅正在修剪龙柏树枝。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修剪最粗的“兄弟树”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在1417年永乐建坛时期  ,以及清朝天坛大规模修缮、扩建时期都种植了大量的树木 。

2007年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定颁布了《古树名木评价标准》 ,明确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其中一级古树指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树木 ,二级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树木 。据统计 ,天坛一共有3562棵古树 ,其中一级古树有1147棵,二级古树2415棵。

古树是天坛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为“活文物”。在长廊西北侧 ,古树名木“柏抱槐”呈现“槐柏合抱”之姿 ,是一处奇特的著名景观。其下方的侧柏高达8米 ,树龄近600年 ,上方的槐树寄生于侧柏主干分叉处,树龄亦逾百年 ,冠如伞盖 。由于侧柏和国槐都是北京的市树 ,这棵共生共存的树也被称为“兄弟树”。它是天坛公园中最粗的树,胸径达到2.08米 。

近些年,在养护古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侧柏生长缓慢,而国槐生长迅速,枝密荫浓  ,颇有“争锋”之势。因此 ,必须要对槐树进行适当调整 ,才能让共存超百年的“兄弟树”更好共生。

古树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 ,对古树的修剪需要经过专家论证 。修剪是在做“不可逆”的减法 ,因此往往比较谨慎 。“兄弟树”修剪方案通过后,这一重任便落在了毛毅肩上 。

毛毅从1997年开头到天坛公园工作 ,他养护树木技艺精湛 ,在行业技术竞赛中曾获得过“金剪子”的称号。即便如此 ,要修剪这棵“兄弟树” ,毛毅还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修剪国槐 ,他需要站在升降机上 ,上升到20多米的高度 。“登高是本分,我干的就是这份工作  。难的是国槐已近200年,每个枝条都弥足珍贵,修剪坏了就不可能再接上 。”


7月25日 ,天坛公园,毛毅(左)站在小车上修剪高处的树枝 。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这棵树,毛毅小心翼翼地连续修剪了五年,每下一剪子 ,他都细细考量两棵树的关系和树势树形,使国槐给侧柏让路 。“不能急于求成,一段段修剪 ,偶尔还要到树下看看效果 。”经过5年的“打磨” ,如今,槐树遮挡侧柏光照的那部分树枝已被尽数剪除 ,给侧柏留下了充足的生长空间 ,侧柏也已经长出了新绿的枝条。

为了古树整体复壮,毛毅和同事还在古树周围铺设了透气砖,让古树根部顺畅呼吸;同时设置深达1.5米的渗井 ,存贮半吨的水 ,使古树能随时“畅饮”。

克服恐高,练就技艺

尽管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但“金剪子”并非一日练成,毛毅最初要克服的一大难关 ,就是恐高。

上世纪60年代起 ,天坛执行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政策 ,种植了苹果、梨、柿子等大量果树。80年代,结合新的计划 ,天坛转向以绿化为主 ,不断削减果树 ,开头种植大量长青树。

1997年 ,毛毅到天坛公园工作 ,正值天坛开展大规模改造的时期 ,他经历了伐除果树、土山搬迁 、长廊 、丹陛桥草坪景观建植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可见证了天坛恢复古坛风貌、建设现代化公园的发展历程。

他干过草坪养护 、管过绿化车辆 ,最终在树木养护的岗位上坚守了下来。然而 ,毛毅第一次上树往下看时  ,他才发现自己似乎和这份职业有着天然的隔阂——他恐高 。“当初学专业的时候  ,也没想到要爬树,看我这身材  ,也不像是能爬高的。”微胖的他调侃道  。

修剪树木 ,往往要使用一字梯或者升降机。每到大风天 ,一字梯靠在树干上  ,晃晃悠悠的,毛毅得一手扶着梯子 ,一手干活 。后来公园配备了升降机 ,毛毅站上去准备修剪树枝,但当升降机升到3米,他心里就开头打鼓了 ,腿直哆嗦 。因而处在高空,剪下的树杈掉落在升降机上的“震动”被放大,更是让他心惊胆战。每每这时 ,他仅仅好暗自和自己较劲:“咱就是吃这碗饭的 ,怎样也得克服。”就这样,5米、10米 、20米……毛毅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树木养护技艺也逐日精进 。


7月25日 ,天坛公园 ,毛毅在检查常用的设备 。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古树的养护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毛毅自己总结了一整套养护流程 ,简单来讲就是要让它们“喝好水 ,吃好饭,喘好气 ,别得病” 。

在祈年殿的东北侧 ,侧柏古树群落扎根于此 ,树干粗壮,颇有沧桑之感。其中 ,一棵古柏从根部生出五个杈 ,貌若木莲花 ,得名“莲花柏”。这棵620岁的古树,就需要极为细心的养护照料。

古柏怕涝 ,日常无需浇太多水。每年开春,毛毅带着团队给莲花柏浇三遍水 ,入冬前再浇三遍水,这就足以让树“喝好水”了。“要是古柏下方种植了其他地被,浇水量会比较大,因此我们种植了玉簪,玉簪耐旱 ,可以和古柏很好地共生 。”他说 。

同时 ,莲花柏邻近特意铺设透气砖 ,周围也设置了围栏 ,防止游人踩踏导致土壤密度变高 ,造成古树呼吸困难,这些措施就是为了让古树“喘好气”。

毛毅说 ,“别得病”也是古树养护很重要的一点 ,除了做支撑防止枝杈“骨折”,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若仔细观察莲花柏的树干 ,可可见斑驳的虫道  ,它们就是古树害虫双条杉天牛以往留下的 。如今每到春天 ,毛毅都会在树下放置一米多长的“诱木” ,这些柏木段散发的衰弱气味可以引诱天牛产卵。待天气渐暖  ,再将诱木连同虫子集中销毁。

诱捕完虫子,毛毅还要和同事一起填补树洞 。“我们会尽量贴合树皮的纹理 ,让古树更加美观,追求园艺上的观赏价值。”

打造“祥云朵朵”龙柏

从北门进入天坛的游客,很难不留意到大道旁两列生机勃勃的龙柏 ,沿着这两行绿树往前看 ,祈年殿天青色的琉璃瓦便映入眼帘 。这一壮美景观 ,一直为到访游客所喜爱,游客往往会驻足于此  ,争相打卡留影。然而在此拍照的游客可能并不知道,龙柏苍劲有力的造型就出自毛毅之手。

这片龙柏是1975年种植的 ,一直到2017年  ,管理都比较松散 ,树杈满树“野蛮生长”,有些枝叶还发散到了地上 。用毛毅的话说  ,就是“小枝乱蓬蓬 ,犹如金龙狂舞”。

2017年起,为配合祈年殿的景观,毛毅和团队开头对龙柏行道树景观区域进行大规模梳剪和回缩修剪,方便北门入园游客直观地感受到龙柏的魅力。


7月25日,天坛公园,毛毅(右)修剪树枝。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大型龙柏的修剪特别复杂,参照资料也较少  ,不仅要考虑树形 ,还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景观相适应 。毛毅坦言,虽然在树下看龙柏杂乱无章,“哪儿都想剪” ,但在上空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最难的地方在于上手时,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开头剪 ,‘选择恐惧症’都要犯了 。剪一点儿大枝条需要特别谨慎,因而剪完之后它就不会再长了 ,没有后悔的机遇 。”

究竟如何修剪 ?毛毅思索良久后认为 ,树木的形态要与天坛文化和古建环境相得益彰。

古树是天坛祭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古树以“内仪外海”的规律分布。天坛内坛所种树木是比较规整的,无论横看还是竖看都是井然有序的 ,被称为“仪树”,像士兵一致 ,有“仪仗”作用,在天坛营造出“苍璧礼天”的风貌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天坛外坛所种的树木则是散点式 、没有规则的 ,被称为“海树” ,在此可以感受到郊野的自然风光和环境氛围 。

基于天坛古树文化的考虑,毛毅认为,天坛的松柏应按照“疏密有致、骨骼清奇、翻转有形、苍劲有力”的形态去修剪 。按照这一目标 ,他带领工作人员悉心修剪 、逐年调整,按照先塑形 、再疏枝 、后剪叶的顺序 ,集合龙柏的生长特征,在不影响树木长势的前提下 ,花了五年时间 ,终于将这两行龙柏修剪成了如今这般整齐有形的模样 。

现在放眼望去 ,两排龙柏枝干有序 ,树体通透  ,枝叶美观犹如祥云朵朵、团团簇簇 ,这正是毛毅希望达到的效果。他方案再用3到5年的时间  ,完成区域全部龙柏造型的改观 ,使公园整体树木造型统一 ,更符合天坛祭天建筑群的景观效果。

毛毅经过实践探索悟出的这套大型龙柏修剪经验,也在行业内获得了认可 。如今,不少同行慕名而来,进行交流学习。

园林绿化与古建、古树完美结合  ,一直是毛毅探索、追求的目标 。“我退休之前看不到这些龙柏长成古树了 ,但我的接班人可以看到 。”毛毅的言语间 ,流露出对天坛一草一木的热爱,和对古树成长的期待。


7月25日,天坛公园,毛毅的腰包里常年装着剪刀和手锯 。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培育“候选”古树

天坛公园最近一次古树普查是在2017年  ,如今,游客可以看到  ,天坛每棵古树上都挂着红色一级或绿色二级的古树牌,上面标明了编号、树种、拉丁学名、种植年代等信息 。

在保护好天坛古树的同时,养育好新植树木,为天坛提供古树后备资源,也是毛毅最大的心愿。他希望更多的树木能长到百岁,挂上这样的牌子 。

树木像人一致 ,也会历经少年 、青壮年和老年时期 。“我们希望它们的青壮年期长一点儿,老年期晚一点儿 、壮一点儿。”毛毅说,树木长青、壮年时期好好养护等是延长树木生命的关键,塑造优美树形  、科学修剪可以减少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树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降低树木受到病虫害的可能性,提高树木的抗病、抗逆能力。

南环路的槐树是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种植的,可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天坛的改造历程。然而,由于当时种植过密,一点儿国槐出现了健康问题。“国槐生长很快,由于东西间距仅仅有5米,横向生长空间小,导致国槐仅仅能直挺挺地往上长 ,高高的像一根‘烤肠’ ,叶子全在上面,底下是‘光腿儿’ ,刮风下雨时很容易折损。”他说,槐树的理想干高比在1:3到1:2之间  ,而这里国槐的干高比达到了1:7,最高长到了23米。

了解并分析国槐生长现状和养护困境后,毛毅开头研究补救性养护方法,最终提出了以修剪为主要手段的复壮养护建议 。要将23米的树降到适宜的高度 ,不能靠一次修剪完成 ,这样的“破坏力”太大 。“我们是公园 ,不是苗圃,考虑到游人的观赏和遮阴需求,这些年 ,我们分四次对280棵槐树进行逐一修剪 ,慢慢降低高度、提升树势。整个修剪过程变得很漫长,成本也很高 。”最后通过三年的养护实践  ,南环路国槐的树势得到显著提高,病虫害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

“我们将这些有望成为古树的树木修剪好,使其有更多生长空间,减少病虫害。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毛毅说。

这些年,实操经验丰厚的毛毅还曾去北京林业大学交流学习 ,从理论的角度理解树木养护的方法和意义。“以往在技校学的都是技术 ,很多工作知道怎样干 ,但为什么这么干却说不清楚 。”他坦言,在大学学习 ,很多专业书籍给了他不少启发 。专业老师及经验丰厚的前辈对树的理解,也让他有了不一致的感受,“知道了园艺和树的美到底是什么。”

“树是千变万化的,修剪起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仅仅需要展现它最美的一面。”他感叹道 。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实习生 宋婧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蒲县

电话:971-986293

传真:0783-988398

邮箱:yixingshi3819@126.com

0.1604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30个真人交往技巧图片-懂你百科  sitemap